本報訊 “她把汗濕的前劉海往後一掠,解開元寶領,外接式硬碟在枕頭底下摸出一支大錢,在一碗水裡浸了浸,坐下來對著鏡子刮痧,拇指正好嵌在錢眼裡,伏手。熟練地一長划到底,一連幾劃,頸項上漸漸出現三道紫紅色斑斑點點的闊條紋,才舒服了些。”
  這是張愛玲小說《怨女》中的情節。按江浙一固態硬碟帶的說法,女主人公正用刮痧來治療疰(zhù)夏。
  何謂疰夏?每年一到夏天,很多女生都會覺得身體諸多不適:全身熱,周身乏力,困倦欲睡,不思飲食,眼見著身體日漸消瘦。到醫院做各項隨身碟檢查,卻怎麼都查不出具體的病因。但一到秋涼,這些癥狀往往就不治自愈了。
  杭州市中醫院內科中醫博士何迎春介紹,疰夏並非一種病,而是身體和氣候不相適應的一種生理反應。中醫書上講,“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卧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隨身碟之道也。”通俗來說,這些不適癥狀是因身體虛弱,外接暑熱之氣,而引起的乏力倦怠、眩暈心煩、多汗或有低熱等為臨床特征的外感熱病,也是夏季常見病,又叫苦夏。
  疰夏似乎特別偏愛女性。何迎春解釋,這主要是女性體質較弱的緣故。其次,女性基礎記憶體體溫高於男性,特別是在生理特殊期,體溫會增高到37℃~37.4℃之間。此外,女性容易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,導致體溫調節中樞也會發生功能障礙,產熱和散熱功能亦趨於紊亂,於是就引起了功能性低熱。
  何迎春說,患有疰夏的人主要是脾胃功能虛弱,加上外界炎熱潮濕,引起體內外環境失調。所以,她的菜單應該從調養脾胃開始。
  胃口不好——用薏米、薏仁和芡實放在一起煮粥;
  失眠——喝粥,粥裡面放少許荷葉、燈芯草;
  夏天肝火旺——多喝菊花和枸杞泡的茶;
  胃漲、腹滿——喝金銀花和麥冬泡的茶;
  解暑——還是綠豆湯最好,金銀花泡的水用來煮的粥也很有效;
  口腔生瘡——這是心火,那就菊花、燈芯、荷葉泡水喝。
  本報記者 楊茜
  (原標題:中醫里,這種癥狀叫疰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cmdixmw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